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国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男女之间的唏唏哩哩动态,现言很肉到处做

【法學院】

法學院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法學院現設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軍事法學、法律與經濟5個法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另有體育法、教育法、衛生法3個方向的法律碩士點,以及法學(六年制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1個本科專業。下設8個教學科研機構、34個學術研究中心,是我國理論法學和公法學教育研究重鎮。法學院以“法治天下、學問古今”為院訓,堅持“學術立院、人才強院、特色興院、依法治院”,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管理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是學校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

法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84人,其中教授38人(含二級教授3人)、副教授34人,講師12人。博士生導師33人,碩士生導師105人。教師中有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資深專家,海外留學歸來的學者,精通實務與理論的實務部門專家,以及一大批理論功底扎實、治學嚴謹、在法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法學院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法學研究項目,科研成果豐碩;教師參與國家法律法規起草和審議工作百余次,多位教師多次受邀參加中央各部委、司法行政機關組織的重大法律問題論證工作。法學院對外交流活動廣泛,與海內外知名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合作關系。專家學者互訪、交流等活動十分頻繁。

法學院現有六年制本碩連讀實驗班學生1203人、雙學士二學位學生384人、碩士研究生354人、博士研究生142人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員30人。法學院承擔著國家級“應用型、復合型職業法律職業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工作,以六年制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為特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法學院堅持法學教育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世界,不斷探索新的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實務能力。為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法學院為學生提供多項國際交流和國際暑期班項目。

法學院團學活動豐富。成立有學生委員會、學生會、學生體育發展委員會等學生組織,舉辦有“軍都法學”論文大賽、“法思大講堂”等系列活動和“致知講壇”、“法言”等品牌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拓寬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法學院多年來為社會各界輸送大批優秀畢業生,就業率居于專業前列。法學實驗班碩士畢業生更是實現100%就業。法學院畢業生除出國、出境或在國內升學深造外,主要到各級人大、法院、檢察院等政府機關和律師事務所、銀行、新聞媒體等單位從事法律實務相關工作。

【民商經濟法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于2002年6月在整合校內相關學科各教學科研單位的基礎上成立。學院設有民商法、經濟法、知識產權法、環境資源法、民事訴訟法和社會法六個博士點和碩士點,均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現設民法、商法、經濟法、民事訴訟法、環境資源法、知識產權法、財稅金融法、社會法8個研究所,35個非在編科研機構。學院的二級學科和三級學科的共同特點是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有著很高的關聯度,同時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具有很高的應用性。因此,各學科之間交叉性強,協作空間大。建院以來,學院的教學科研按照“面向經濟建設,貼近法律職業”的思路,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舉,實行多學科交叉協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優勢、特色和風格。目前,學院這種具有高度外在延伸性和內在協調性的學科組合,在國內還是獨一無二的。

學院現開設法學課程98門,其中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部級精品課程 3 門。學院以實習基地、診所、模擬法庭為依托,強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學院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26名,其中教授55人(含終身教授1人、二級教授5人),副教授57人。學院各學科共有博士生導師33人、碩士生導師116人。學院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全國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1人,寶鋼教師獎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近5年來,學院教師年均發表論文200余篇;教師撰寫學術專著譯著年均30余部;年均主持承擔縱向項目10余項,其他項目60余項;年均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項。

學院以“治學修身,經世濟民”為院訓,堅持創一流學科、建一流隊伍、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的目標,踐行學術立院、人才強院、和諧興院的共識,端正學風和院風,推動改革和創新。學院遵循治學與修身并重、才識與德行俱進的育人理念,發揚追求卓越、崇尚學術、熱愛集體的傳統,努力培養志向高遠、情操高尚、學識高深和情趣高雅的精英人才。

目前,學院全日制在校生共2522人,其中本科生1636人,研究生886人。學院注重學風建設,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開展“江平獎學金”、“民商驕傲”、“探索杯”學術論文大賽、明法論壇、品書閱世論壇等多項品牌活動。

學院歷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良好,本科生達97%,研究生近100%,就職于各級政府、公檢法系統及律所,考取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求學深造。

【國際法學院】

國際法學院前身為1989年成立的國際經濟法系,2002年,在原國際經濟法系基礎上正式成立國際法學院。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現有國際公法研究所、國際私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研究所3個教學單位,建設有“國際法治研究院”新型研究院,教育部/外國專家局“法治與全球治理引智創新基地”等5個研究中心,“國際反壟斷和投資研究中心”等14個非在編研究機構。作為我國國際法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學院堅持多學科交叉性研究、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特色,經過多年學術積累和隊伍建設,在海洋法、環境法、WTO法、海商法、國際私法基本理論、國際民事訴訟與仲裁研究以及“一帶一路”法律研究等方面均處于國內前列。

國際法學院曾云集了王鐵崖、汪暄、朱奇武、錢驊等老一輩國際法學人,現有吳煥寧、趙相林、周忠海、王傳麗、黃進等國際法學名流在此耕耘。如今,學院已建設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師資隊伍,還有一大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國際法專家正在成長。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6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16人,另有兼職博導6人,多名教師榮獲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優秀教師、寶鋼優秀教師、北京市師德標兵、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300余人。2012年底,學校獲批教育部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并自2013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開設涉外法律人才實驗班,每年招生約50人,在涉外法律英才培養方面初現成效。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定期開展“國風講堂”、“軍都論道”、“萬里隨法訓練營”等各類學生活動。在教學實踐方面,學院教師每年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國內外模擬法庭競賽均取得優異成績,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學院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6%以上,其中許多優秀畢業生進入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求學深造。部分畢業生就職于各級政府、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和學校等企事業單位。

【刑事司法學院】

刑事司法學院是2002年6月在學校院系調整改革中,由原法律系的刑法學教研室、刑事訴訟法學教研室、刑事偵查學教研室、犯罪學教研室、法社會學與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和原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部分師資組建成立。刑事司法學院是中國政法大學唯一設有兩個一級本科專業的法學院,即法學專業和偵查學專業,鮮明的專業特色使刑事司法學院在中國政法大學四大法學院中備受矚目。建院以來,學院恪守“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堅持“學術立院、人才強院、特色亮院、依法治院”的發展目標和“立德樹人、以本為本”的指導思想,端正教風、學風和院風,推動教學改革和科研創新,打造多學科交叉協同、具有綜合研究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刑事法律研究隊伍。經過刑司學人多年的共同努力,刑事司法學院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管理服務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學院建設了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4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講師4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42人。學院還擁有專任于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證據科學研究院的兼職教學科研人員30多人,以及眾多來自于司法、行政實務部門的兼職教授20多人。

學院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將啟發式教學融入教學之中,倡導科研促教學理念,教師開展科研、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撰寫論文專著獲得各類獎項達百人次。

學院重視學生培養和開展學生科研活動。學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堅持以培養品德優良、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國際型人才為目標,加強學生學術組織的建立,定期舉辦各種學術研討會、模擬法庭和辯論賽等學術活動,多次邀請校外知名專家擔任學院兼職教授或為學生做專題講座,著力創造良好的科學研究氖圍,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活躍學習氣氛,豐富校園生活,使學生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

近年來,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有部分被保送或考取本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名校碩士研究生,或到美國、香港等國家、地區的名校留學深造;部分到各級人大、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軍隊保衛部門、海關以及工商、稅務、金融機構、監察、審計等國家機關部門從事本法律實務工作,也有部分畢業生到企事單位工作。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前身是1985年組建的政治系,經過30多年的發展,學院圍繞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和公共事務治理已形成較完備的學科專業體系,已成為國內政治學、公共管理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

學院現擁有北京市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二級學科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3個。學院擁有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7個博士點和政治學理論、行政管理、國際關系等10個碩士點以及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點(MPA)。學院現有本科專業4個,各層次在校學生1300余人。學院注重國際化辦學,與法國波爾多大學、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國際城市管理協會(ICMA)開展了深度合作,共建了學術機構和學生交換培養、短期交流平臺。

學院現設政治學、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國際政治4個系,擁有一支學術造詣深厚、教書育人成果突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77人,其中專任教師63人,教授29人,副教授24人。學院現有二級教授4人,博士生導師17人。學院教師在全國性學術組織具有較大影響,擔任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政治學科及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各1人,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3人,獲得“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市高校名師、北京市師德標兵10余人。

學院發展定位是夯實基礎,優化結構,凝聚特色,突出重點。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精準的社會服務,持續鞏固政治學國內的一流地位,推動公共管理向國內一流邁進,將學院總體建成具有較大國際影響的政治學、公共管理的科研和人才培養重鎮。

學院面向治國理政,服務于國家公共事業,致力于培養具有現代政治意識、理論素養、法治意識、管理技能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精英人才。

畢業生就業主要到各級黨政機關、司法機關、外交外事、新聞媒體、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機構工作。同時,近三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畢業生被免試推薦或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名校攻讀碩士研究生,或到境外、國外名校留學深造。

【商學院】

商學院依托1995年設立的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于2002年在整合中國政法大學經濟、管理和法學師資及教學資源基礎上正式組建,橫跨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門類,形成經管結合、法商互動、融商滲透的辦學特色。

2017年,作為中國政法大學教學改革創新試點單位,商學院對原有院所體系進行改革和重組,明確“一主兩翼”的發展方向,即以工商管理和經濟學為主導,以法商管理和融商管理為“兩翼”的發展模式;提出“一主兩翼,創新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辦學理念,由此構建“七系一所一中心”的全新學科組織體系。“七系”為工商管理系、經濟系、產業經濟系、法商系、資本金融系、財務會計系、國際商務系,其中法商系和資本金融系為商學院獨創;“一所”即企業史研究所,為國內首創;“一中心”即MBA教育中心。同時組建了首屆商學院理事會,聘請孔丹為理事長、宋志平為副理事長;邵寧、王健林、張瑞敏、余永定、洪磊、蔡鄂生、賀強、張大中等著名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擔任理事。

目前,商學院作為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下設政治經濟學、經濟史、西方經濟學和世界經濟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同時作為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單位,下設1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還是工商管理(MBA)專業碩士、金融專業碩士、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商學院現設經濟學、工商管理、國際商務、金融工程(成思危現代金融菁英班,實驗班)4個本科專業。

商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4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3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81.4%,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90%,具有國外留學或進修經歷的教師占72%,近5年來共獲得7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和重要的橫向課題。

現任院長劉紀鵬,二級教授、博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資本金融學奠基人,全國人大《證券法》、《國有資產法》、《期貨交易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修改組和起草組成員,是我國著名股份制和公司問題專家。

目前,商學院全日制在校生共1606人,其中本科生1049人,學術型研究生159人,MBA專業碩士398人。

商學院畢業生具有經管、法商和融商相結合的知識結構,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就業質量高,歷年就業率本科生為97%,研究生為99%,主要去向為各級政府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及國內外知名企業。近半數本科畢業生保送或考取本校及其他國內一流高校,以及赴美、加、英、澳大利亞等國知名高校繼續深造。

商學院是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正式會員,本科和專業碩士的很多國際化項目也已落地實施。商學院將力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融合型商學院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社會學院】

社會學院肇始于1952年,系北京政法學院三大奠基學院之一,并于2005年單獨建院。在中國政法大學的歷史上長期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貢獻。社會學院現有社會學、社會工作和應用心理學三個本科專業,其中社會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2017年進入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設有社會學和心理學兩個一級碩士點,犯罪心理學碩士專業全國唯一;設有一個專業碩士授權點(社會工作);設有全國首創的政治社會學交叉學科博士點,此外還招收犯罪心理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學院始終以凝聚名師大家為追求,以培養全面發展、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的。原民進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雷潔瓊先生、著名社會學家嚴景耀先生、王康先生均曾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此外,當代中國犯罪心理學學科的開創者羅大華教授領軍的學術團隊為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成為國內最早開展犯罪心理學、法律心理學研究并在此領域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的學院。學院現有師資結構合理、專業齊全、素質優良、潛力巨大。專任教師31名,其中,教授8人(含二級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16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0名,占全院教師比例的97%;從海外留學歸國的教師17名,占全院師資比例的55%。學院教師隊伍中已涌現出北京市教學名師、寶鋼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一批教學名師并獲得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精品課程、北京市精品教材等多項教學獎勵。在2012年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學院社會學學科的科研水平位列全國前茅。在社會學和應用心理學的若干研究方向,包括法律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法律心理學、犯罪與刑事司法心理學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秉承“正心明理、服務社會”的院訓,學院強調學生全方位能力培養,畢業生綜合素質堪稱優秀。諸多本科畢業生通過保研、考研等方式,進入本校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知名院校或出國求學深造。就業的學生,主要進入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政法系統的政策研究、行政管理、人事選拔、心理咨詢等部門任職。學院建設了 25個實踐教學基地,長期以來與從事社會管理、社區治理以及對心理學專業有穩定需求的黨政軍企等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和穩定合作,為學生就業創造了良好氛圍和獨特機遇。歷年來,在學院的大力推薦,以及學生的積極努力下,通過各類形式充分就業的比例近100%。

【人文學院】

人文學院設有哲學系(含哲學研究所、邏輯研究所)、中文系、歷史研究所和藝術教研室,現有哲學和漢語言文學兩個本科專業,哲學、中國史一級學科碩士點。學院強調學科特色化建設,運用學校優勢學科的力量,注重人文學科與法學的交叉,率先設立了全國首個法治文化專業碩士點、博士點,并在法理學二級學科下招收法律邏輯等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8人,80%以上擁有博士學位。學院還從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實務部門、媒體部門以及北大、清華、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密歇根大學、根特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聘請了60多位特聘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院堅持“育人為本,以文化成”的理念,重視基礎學科固本培元的價值,發揮人文學科人文涵養的特點,把傳授專業知識、豐富情感體驗與培養健全人格高度統一起來。學校的輔修和雙專業雙學位模式,為學生寬口徑、多渠道的發展進一步提供了路徑。

學院每年組織中華文明月、人文知識大賽、戲劇演出、詩詞大賽等有影響的學生活動,以及法治文化論壇、華巖論壇、中文論壇、北辰論壇、薊門談史等學術活動。學院積極爭取社會捐資助學,已設置多項獎助學金。

本院畢業生,除了到境內外著名高校深造外,主要進入各級政府機關、銀行、傳媒、出版社、各類企事業單位工作。

【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于2005年6月,其前身是先后成立于1985年的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部和2002年成立的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中心。學院承擔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同時負責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本、碩、博專業人才培養工作。2016年首批獲準成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攜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11家單位,共同躋身北京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領先地位。

學院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4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二級學科博士招生專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其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北京市重點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為校級重點學科;6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二級學科碩士招生專業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院同時招收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學院的本科招生專業,初建于上個世紀80年代。各層次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

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在職專任教師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7人。學院有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30人。學院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所、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室、形勢與政策教研室等7個教學科研機構。

學院成立以來,獲得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重點項目、北京市教工委研究項目、北京市精品教材等科研立項成果;多位教師獲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提名人物、中國政法大學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老師等獎項或榮譽稱號;多門課程獲得不同層次的精品課程立項,多位教師在北京市的教學比賽中獲獎。

【外國語學院】

外國語學院的前身為1994年成立的外語系,2002年改制為學院。目前學院擁有五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一個翻譯專業碩士點(MTI)和英語、德語、翻譯三個本科專業。設有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和翻譯五個研究所;大學英語、研究生公共外語和西班牙語三個教研室以及法律翻譯、法律英語教學與測試、德國研究、大學英語、法律話語五個研究中心,是我國法律外語人才培養與教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外國語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語種多樣、師資雄厚的學院。秉承“中外并蓄、德業兼修”的院訓,堅守“開放辦學、嚴謹治學”的辦學理念,學院以培養具有扎實外語能力、熟練掌握語言轉換技能、了解中外法律制度及涉外法律事務并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語+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為特色。外國語學院部分本科生培養實行“4+1”和“5+2”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完成四年本專業學習的同時,依托中國政法大學雄厚的法學資源,可以選擇修讀法學雙專業、雙學位課程,在第五年修完全部法學專業課程后,獲文學和法學雙專業雙學位。成績優異者,通過學校綜合考核,將獲得推薦免試進入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學習的資格,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生學習,畢業后授予法學碩士學位。

外國語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90人,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5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6人,具有海外留學或進修經歷的教師68人,大部分教師具有交叉學科學習與研究背景。學院教師不僅承擔學院的專業人才培養及全校英、德、日、俄、法、意、西、拉丁等語種的公共外語教學重任,還活躍于法律語言學、法律翻譯、英美文學、英語教學、翻譯理論等科研領域,承擔并已完成多個國家級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成果顯著。近五年,外國語學院教師共發表論文765篇,著作152本;數名教師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北京市師德標兵、北京教學名師、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學院獲得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學集體”,北京市“三八紅旗先進集體”等榮譽。

學院重視內涵式提升教學質量,堅持國際化、開放式辦學思路。學院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不斷提升,“模擬國際會議同傳實驗室”和“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用于同聲傳譯、交替傳譯、國際會議模擬、口譯工作坊等日常課程和活動中。學院邀請國內外學界和業界專家學者舉辦學術講座及論壇已成常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術活動平臺使學生視野更加開闊。在積極提升國內外學術競爭力的同時,學院每年還派出學生到國外進行形式多樣的交流學習,開闊學生國際視野,豐富學生知識結構。外國語學院近三年的本科生出境交流學習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國、加拿大等13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人數為90余人次。

“外語+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順應外語教育和“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經過多年跨越式發展,外國語學院憑借國內一流的外語教學科研隊伍,以“法律+外語”為特色,在我國國際化高端專業人才外語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年來,學院本科生就業率均達到97%以上,學院培養的畢業生活躍在外交、對外經貿、教育、法律、新聞等各條戰線,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和歡迎,也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開放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近三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被免試推薦或考取國內名校研究生,或到國外名校留學深造。

【光明新聞傳播學院】

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成立于2008年7月,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2008年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年4月,為貫徹落實“部校共建”精神,光明日報社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共建“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是全國首家中央媒體與高校實現共建的重點大學新聞學院。建院10年來,學院充分依托法科強校資源優勢和共建模式機制優勢,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做強做優特色學科,積極順應媒體融合轉型,不斷優化“部校共建、院媒協同、實踐育人”傳媒人才培養機制,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學院現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學科完備、優勢突出的新聞傳播卓越人才培養基地。

學院現擁有政治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六個研究方向:法治新聞、傳播法與傳播倫理、網絡與新媒體、政治傳播、媒介經營管理、文化傳媒產業;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設有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兩個本科專業,現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新聞傳播學學科結構。

學院擁有一支復合型、高學歷、國際化的專業教師隊伍。現有專職教師3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16位專任教師擁有海外知名大學學位或訪學研究經歷,1人獲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改革中國專家組成員”,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獲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2人入選“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1人獲聘2013年牛津大學普萊斯傳媒法國際模擬法庭中國賽區專家評審委員(裁判法官),3個團隊入選中國政法大學首批“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6人入選教育部、中宣部高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8位媒體著名專家來中國政法大學掛職任教。學院聘有兼職教授42人,碩士生兼職導師30人。

目前學院已構建了依托法學優勢、凸顯學科交叉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學界、業界共建‘職業規范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項目”獲評為教育部教學創新項目,走在全國新聞傳播學教育改革前列。學院全面順應網絡新媒體發展新要求新形勢,完善國內外聯合培養模式,力爭將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新聞傳播教學科研重鎮。

光明新聞傳播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深厚法學素養和法治意識、扎實的新聞傳播理論與技能以及人文精神、社會責任的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新聞人才。學院始終堅持德業兼修、知行合一,實行“雙導師制”培養,不斷優化“部校共建、院媒協同、實踐育人”的新聞人才培養機制,積極與主流媒體開展務實合作,先后與全國20余家標志性媒體和8家網絡新媒體建立聯合培養和實習實踐基地。學院實行集體實習實踐制度,每年定期安排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赴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30余家單位進行專業實習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學院成功組織了“北京最帥交警孟昆玉”、“尋訪民警左利軍”“專家型女法官姜穎”等一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上贏得廣泛好評。學院學生先后獲得第七屆普萊斯傳媒法國際模擬法庭比賽(英國牛津大學主辦)前八強、首屆中國大學生“方正、飛翔獎”PAD版面創意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等榮譽。學院已成功舉辦五屆北京高校聯合電影節、八屆模擬新聞發布大賽、一屆新媒體創意大賽,成為跨高校、跨地域的學生品牌活動。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73名(其中,本科生251名,研究生122名)。本科生、研究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全校前列。畢業生就業單位既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檢察日報、新浪網等新聞傳播單位,也有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政府部門、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實現了與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雙向推免。

學院設有“胡愈之獎學金”、“楊西光助教金”、“光明網新傳媒研究獎”、“英堂獎學金”,表彰好學尚思的優秀學子,獎助潛心教學科研的優秀教師。

【法治信息管理學院】

法治信息管理學院成立于2017年,是為適應法治信息管理人才的培養需求而成立的新學院,是中國政法大學和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共建的學院。學院以中國政法大學科學技術教學部的管理和師資力量為基礎,實行“兩個機構一套人員配置”的運行模式。學院目前擁有計算機、應用數學、自然科學、法治信息管理等4個教研室。設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治信息管理方向)本科專業,是中國政法大學唯一授予工學學位的專業,實行雙專業、雙學位的培養模式。學院的主要任務是法治信息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及全校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經過多年的發展,學院擁有了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過硬、愛崗敬業、朝氣蓬勃的師資隊伍。目前有專任教師21人,教授4名、副教授13名,高級職稱教師占比80%;中青年教師占比達61%。近五年來,全體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果。主持承擔各類課題26項;發表學術論文66篇;成立非在編研究機構2個;有青年教師創新團隊1個。除此之外,學院在校外還擁有一批具有法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務專家。

學院在學生培養中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注重鍛煉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前,學院教師指導學生課程實踐活動,參加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國內和美國數學建模大賽、物理實驗等多項賽事,近三年來獲得一等獎達30余項;堅持開設《科技論壇》、《法治信息管理論壇》等系列講座,豐富了學生知識結構、拓展學生視野。

學院將遵循開放培養的模式,立足本校優勢資源,面向國內外聘請優秀師資,引進豐富教學資源,開拓實踐教學環境,為培養“法治+信息+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創造良好的條件。

溫馨提示:本欄目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內容僅供初步參考,倘若涉及您的重大決策,建議查看官方網站或其它權威渠道。投訴


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2021年)

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 (2021年) 序號 門類 專業類
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2021年)

2021年新增本科專業出爐 高校新增的熱門專業有哪些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經申報、公示
2021年新增本科專業出爐 高校新增的熱門專業有哪些

必看!收入最高的3類專業 你報了嗎?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了2018年平均工資主要數據,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
必看!收入最高的3類專業 你報了嗎?

悶頭讀書十來年 專業到底該咋選

  Q:選擇大學專業時,權衡哪些維度的信息對未來發展比較好?   A:最重要的是你要
悶頭讀書十來年 專業到底該咋選

這個專業再紅上幾十年不奇怪

6月19日,廣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網絡工程學院教授陳建二受《5分鐘名師教你報專業》欄目
這個專業再紅上幾十年不奇怪

2020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

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國際性高等教育研究組織Quacquarel
2020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

這9類專業最適合女生報考(附點評)

1.經濟學類: 包括金融學、財政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與證券、會計學、經濟學等
這9類專業最適合女生報考(附點評)

高考同學注意:要報志愿,高校排行榜咋參考

在近年的填報志愿中,大家都喜歡談排名,各種排名大行其道,讓人眼花繚亂,卻不知到底
高考同學注意:要報志愿,高校排行榜咋參考

高考填報志愿女生高薪專業盤點

高考填報志愿女生高薪專業盤點 高考填報志愿成為考生和家長的頭等大事,上大學讀哪一
高考填報志愿女生高薪專業盤點

學醫是理科生的專利?這3大醫學專業,文科生報考有優勢

大學專業總是和畢業就業聯系在一起的,雖然從選擇到畢業中間隔了四年的時間,但是在我
學醫是理科生的專利?這3大醫學專業,文科生報考有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舒城县| 大悟县| 扶风县| 曲靖市| 乐至县| 桓台县| 河西区| 宜宾市| 聊城市| 务川| 昌黎县| 凭祥市| 沭阳县| 天等县| 保康县| 蒲城县| 新乐市| 绥滨县| 北票市| 剑阁县| 牙克石市| 六枝特区| 开原市| 巢湖市| 集贤县| 崇礼县| 荥阳市| 娱乐| 长沙县| 平邑县| 伊宁县| 安乡县| 宜都市| 什邡市| 灵武市| 保德县| 安顺市| 禹城市| 崇信县| 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