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機械類專業解讀
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
■突出優勢
2 辦學歷史悠久:始建于1958年鐵道機械系,教學積淀深厚。
2 專業建設突出:車輛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卓越計劃試點專業;機械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車輛工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2 實踐平臺堅實: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北京市校外實習示范基地和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企業實習基地,為學生實習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2 學科體系健全:建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博士后流動站、1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全日制專業學位授權點和6個本科專業,形成了學科交叉融合的大機械學科體系,為學生提供了深造平臺。
2 科研實力雄厚:年均科研經費過億,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獎勵50余項,科研成果對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 國際交流廣泛:與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等國著名大學有廣泛的合作交流。與澳大利亞伍臥龍崗大學(又名伍倫貢大學)聯合開展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已于2014年開始招生。
2 學生實踐能力強: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覆蓋率達85%,在機器人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節能車競技大賽等全國大賽中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才華和創造潛能。
■學院簡介
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設有機械工程系、檢測與控制工程系、動力與能源工程系,軌道車輛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機械工程實驗中心及工程訓練中心。學院一貫秉承嚴謹治學、誠樸務實的優良傳統,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滲透,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大機械學科,積淀了雄厚的科研實力,為機械大類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師資力量
知名學者 | u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曾廣商院士、翁宇慶院士 u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李德才、劉小平 u 國家“-”特聘教授2人:張丹、劉小平 u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李德才 u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7人:張鵬、李國岫、姚燕安、余祖俊、張朝輝、朱力強、郭盛 |
專家名師 | u 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 u 校級教學名師2人 |
榮譽團隊 | u 北京市教學優秀團隊1個 u 教育部教學研究團隊1個 |
師資結構 | u 師資總人數204人 u 教授46人,副教授54人,高級工程師11人 u 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84% |
■學科及實驗室建設
學院非常重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設置了機械創新設計競賽、機器人競賽、工程訓練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以及本科生科研導師計劃等學生科研訓練和創新實踐環節,并列入培養計劃,貫穿四年培養過程。學院投入專項經費支持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覆蓋率達85%。學院對在創新實踐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給予免試推薦研究生獎勵加分政策。2015年我院學生各類學科競賽獲獎達83項,其中國家級3項,北京市級9項,校級71項,成果豐碩,成績斐然。
■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院把加強合作交流作為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專家互訪、合作研究、召開國際會議等形式,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提升。目前在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已與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日本、瑞典和比利時等國家的多所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密切合作關系。分別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卡魯梅特分校、美國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法國國立應用科學學院、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和比利時魯汶大學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每年互派師生進行交流,建立了4+1、2+2等多種培養模式,為學生出國深造提供了有利條件。
2014年開始與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又名伍倫貢大學)聯合開展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引入臥龍崗大學國際領先的機械電子專業課程體系,以機械(45%)、電子(45%)和計算機控制技術(10%)的系統有機融合為特色,以北京交通大學“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為學科支持,依托交大國家級“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特色實踐平臺,充分融合和發揮了兩校在電子、計算機、材料、機械和制造方面的學科綜合優勢,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國際化工程人才。
學院網址:http://mece.njtu.edu.cn/
招生專業:機械類
“機械類”專業包括機械工程、車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能源與動力工程、工業工程5個專業。學生入學第一年不分專業,統一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大類專業導論課程,第二學期進行專業分流,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專業,避免專業申報的盲目性;學生從大學第二年開始分專業培養。
1.機械工程
☆專業簡介
本專業以機械設計與制造自動化為主線,將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與機械工程有機結合開展教學。主要學習現代機械設計、制造所必須的自然科學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培養學生解決機械系統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全面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專業表達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意識、終身學習和團隊合作與溝通等可持續發展潛能及素質,能夠從事機械工程領域的設計制造、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和運行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機械工程專業于2013年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專業特色
學科支撐 | u 師資力量雄厚,目前機械工程專業的師資總數為60人(不含教輔人員),其中,教授(含研究員)19人,副教授(含高工)24人,專職實驗崗位教師10人,具有企業經歷的教師16人。在師資隊伍中,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1人,長江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3人,北京市級教學名師2人,校優秀主講教師25人,校優秀實驗教師1人; u 機械工程學科具有工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后流動站。在國際QS排名進入全球350強,是北京交通大學進入該排名的4個學科之一。 |
實踐平臺 | u 依托國家級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展實驗教學; u 集成化綜合實踐環節貫穿大學四年全過程; u 高水平的國家級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和機器人大賽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舞臺。 |
主干課程 | u 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機械制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分析、先進制造裝備與數控技術、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與編程、現代測控與機器人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專業特色課。課程內容緊密結合機械工程前沿理論和最新技術。 |
就業優勢 | u 社會需求量大,就業面廣,就業能力強,就業率高;深造率高。 |
☆學生前景
深造 | 保研/直博 | u 近三年深造率達40.70%,其中國內深造率為31.65%; u 深造學校包括本校、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知名院校; u 近三年保研率為16.76%。 |
出國 | u 近三年出國率為9.04%,主要去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國的知名大學。 | |
就業 | u 近三年就業率97%以上; u 就業領域主要集中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制造、汽車行業等; u 主要就業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北京地鐵運營公司。 |
2.車輛工程
☆專業簡介
車輛工程專業已經有近60年的歷史,是國家級特色專業,通過了《華盛頓協議》專家全程觀摩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以軌道交通車輛設計、制造和運用為主線,以高速列車和重載貨車為特色,培養具有軌道交通大工程背景、掌握軌道交通系統理論和軌道車輛工程領域專門知識與關鍵技術、具備引領軌道交通科技發展潛質的工程技術人才,能承擔軌道交通車輛設計制造、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專業特色
u 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u 依托國家級重點學科載運工具運用工程碩士、博士學位點和部級重點學科車輛工程碩士、博士學位點建設,學生深造平臺多、深造率高;
u 依托國家級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軌道車輛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開展實踐教學;
u 專業不但利用學校的各類獎助學金資源,而且充分調動校友資源,先后設立了萬橋獎學金、新聯鐵獎學金、克諾爾獎學金、太原重工及軌道車輛專項獎學金;
u 師資力量雄厚、杰出人才輩出,既有設計中國首臺蒸汽機車、設計自主知識產權CRH380動車組的專家,也有鐵路總公司、國家鐵路局、神華集團等運輸領域的管理者,還有跨領域成立漢能集團、萬橋興業公司等成功創業的企業家。
☆學生前景
深造 | 保研/直博 | u 近三年深造率52.05%,其中國內深造率為43.27%; u 深造學校包括本校、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 u 近三年保研率為30.41%。 |
出國 | u 近三年出國率8.77%; u 2015屆出國3人,去往英國、德國的著名大學。 | |
就業 | u 近三年平均就業率為99.41%,就業地區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各省會和沿海城市; u 主要就業單位:北京鐵路局等18個路局、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青島四方股份公司、長春軌道客車股份公司等中車集團所屬企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制造企業。 |
3.測控技術與儀器
☆專業簡介
本專業是將機械、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傳感與測試技術、控制技術緊密結合,實現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和控制的復合型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專業表達能力,能夠在軌道交通、航天航空等領域從事自動檢測與控制系統研發、設計、制造和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于2013年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專業特色
u 2013年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u 具有機械電子工程碩士、博士學位點;
u 具有院士引領的學科方向,在高速鐵路運行安全監測和航天航空飛行姿態控制領域有較強的學科優勢。
☆學生前景
深造 | 保研/直博 | u 近三年深造率47.03%,其中國內深造率為40.60%; u 深造學校包括本校、清華大學、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 u 近三年保研率為18.81%。 |
出國 | u 近三年出國率為6.44%; u 主要去往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國的著名大學。 | |
就業 | u 近三年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左右,就業地區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及各省會和沿海發達城市; u 主要就業單位:中車集團、青島車輛股份公司、長春車輛股份公司、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北京鐵路局、通信信號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科院、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等。 |
4.能源與動力工程
☆專業簡介
本專業分設“汽車與發動機”和“能源工程”兩個獨立的專業方向。“汽車與發動機”專業方向主要以現代汽車及發動機技術為主線,培養從事汽車及發動機領域技術開發、應用研究以及技術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能源工程”專業方向主要以能源高效利用技術為主線,培養從事能源工程領域應用研究、設計、開發、規劃、運營、制造以及技術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
u 就業方向特色鮮明、人才需求旺盛。汽車行業和能源行業是我國近年來高速發展并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行業,這兩個行業對于具有專門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具有長期旺盛的需求。
u 畢業生知識面廣,就業渠道廣闊。學生既要學習“機械類”、“電子及控制類”、“計算機類”課程,還要學習“汽車類”、“動力類”或“能源類”課程。
u 繼續深造途徑廣闊。畢業生除了可以在汽車行業或能源行業工作以外,還可以通過保研或考研的方式在本校或國內外其他高校的相關專業(由于知識面廣,因此不只局限于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
☆學生前景
深造 | 保研/直博 | u 近三年平均深造率為52.17%,其中國內深造率為40.76%;; u 深造院校包括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u 近三年保研率為18.48%。 |
出國 | u 近三年出國率為11.41%%; u 2013屆出國9人,2014屆出國4人,2015屆出國8人。 | |
就業 | u 近三年就業率始終保持在100%; u 主要就業單位: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有限公司、廣州汽車有限公司、深圳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明斯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北方發動機研究所(天津) 、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等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外合資和外資企業、科研院所等。 |
5.工業工程
☆專業簡介
本專業屬于交叉學科,以生產和服務系統的規劃、設計、改善和優化為主線,將工程技術與管理知識交叉融合,依托“國家級國際化創業型工程與管理復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按照“產學合作、‘做中學’與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培養在生產與服務領域從事規劃、設計、咨詢與管理的工業工程專業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
學科支撐 | u 隸屬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學位授予體系; u 專業教師博士率達100%,且均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的經歷。 |
實踐平臺 | u 依托國家級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展實驗教學,綜合實踐環節貫穿大學全過程; u 核心主干課程開展基于項目的教學; u 校企合作緊密,優秀學生可帶薪參加企業生產實踐。 |
培養模式 | u 從職場出發確定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基于項目的主動學習模式; u 構建國際化教育環境,采用英語或雙語教學,按照國際標準培養人才; u 進入大二后,實施導師制,開展學業和學術指導活動; u 針對直接就業的學生,實施3+1培養模式。 |
主干課程 | u 管理運籌學、應用統計學、質量管理與可靠性、物流分析與設施規劃、生產計劃與控制、系統建模與仿真、人因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制造工程基礎、自動化制造系統。 |
發展前景 | u 出國深造率高,考研可選擇面廣; u 就業面廣,就業率高,就業能力強。 |
☆學生前景
深造 | u 近三年深造率為56.36%,其中國內深造率為36.36%; u 深造院校包括本校、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u 近三年保研率為18.18%; u 近三年出國率為20.00%,主要去往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著名大學。其中,與法國INSA建立3+2國際交流合作項目。 |
就業 | u 近三年就業率始終在98%左右,畢業生能勝任生產管理、物流管理、系統改善等管理和咨詢方面的工作,可在企業、政府機關、科研院所以及銀行等服務行業就業; u 近年來畢業生典型就業單位:埃森哲(中國)有限公司、上海漢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Facebook、中國進口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北京鐵路局、中國國際貨運航空有限公司、中國外運長航公司、聯想有限公司、西門子工廠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銀行、個人創業等。 |
院長談專業
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我國加快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過程中,《中國制造2025》要大力推動重點突破10個領域,其中有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4個領域都與我院的本科專業直接對接。
我院從1958年由當初只設立1個鐵道車輛專業開始,已發展到現在的機械工程、車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能源與動力工程和工業工程等5個機械大類專業和1個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這些專業已經為軌道交通、汽車、能源、航天和傳統制造業等行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干和領軍人才。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制造業均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今后我國經濟“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主戰場,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需要大批的機械類專業人才投身其中,推動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因此,機械類各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在未來的就業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我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誠樸務實、開拓進取的優良作風,廣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學院多次獲評就業優秀單位。
機電學院一直把人才培養當做核心任務,扎實開展本科教學各項建設工作,在特色專業、實驗中心、校外實踐基地、課程、教材、師資隊伍等方面獲得一批國家級和北京市級標志性成果,具備本科人才培養的優質資源和良好條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促進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我院已有機械工程、車輛工程和測控技術與儀器3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其中,車輛工程專業在2016年1月開展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現場考察中,受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委托,全程接受《華盛頓協議》國際認證專家現場觀摩,國際專家和教育部評估中心都對我院專業建設和認證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個好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應該建立在持續改進的機制上,把學生的學習效果持續反饋到教學管理過程中,并能夠持續提高和改進質量。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專業持續改進的機制,并被工程教育國際專家認可,我院各專業都是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這套機制開展人才培養的,所以廣大考生可以放心報考我們的專業,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現在國家正在實施“雙一流”建設,一流大學要培養一流的學生,要有一流的學科做支撐,在國際上要有很好的學科聲譽。我校機械與制造工程類學科在世界QS大學學科排名中,連續三年都進入前400榜單,2016年更是進入了前300強,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校機械類學科的綜合實力。
沒有特色就不能說有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特色本身就是高質量的一種表現。
我院機械工程專業根據國家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對機械工程人才的需求,按照機械產品設計及制造全過程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對教學環節進行頂層設計,優化教學內容,強化先進設計、先進制造和智能機器人的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機器人大賽和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學科特色競賽,組織高水平教授參與學生實踐指導,學生創新成果屢創佳績,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該專業學生因專業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而廣受用人單位歡迎。
車輛工程專業是具有軌道交通行業背景的國家級特色專業,雖然歷史最為悠久,但教學內容卻與行業發展保持同步。該專業教師積極承擔國家軌道交通科技持續自主創新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并不斷把成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保持了教學的前沿性和先進性,使得該專業的畢業生能夠適應行業的快速發展需要,該專業很多畢業生都已經成為軌道交通行業車輛領域的領軍人才。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是將機械、電子、計算機和控制技術緊密結合的專業,是賦予機器以智能的專業,該專業就業面很廣,小到生產過程自動控制,大到航天衛星姿態控制、高速列車運行安全監測等,都是該專業的用武之地。而我院在高速鐵路運行安全監測具有較強的學科優勢,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專業知識面寬廣,而且具有一定的行業特色,因此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廣泛的發展空間。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涵蓋的專業方向豐富,不同學校根據歷史傳承和積淀會形成各自獨特的辦學特色。我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主要按“汽車與發動機”和“能源工程”兩個專業方向進行人才培養,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寬厚的機械工程基礎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根據專業興趣和就業意向按專業方向進一步細分,來學習汽車與發動機類或能源類課程,對應的汽車和能源行業是我國近年來高速發展并具有良好前景的行業,對于具有專門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具有長期旺盛的需求。
工業工程專業是國家級創新實驗區試點建設專業,按照“產學合作、‘做中學’與國際化”的辦學理念,采取基于項目的導師制、小班授課教學模式,校企合作緊密,培養的學生既有企業管理與流程管理知識,又掌握機械工程領域相關技術,在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進程中,在“中國制造2025”大環境下,其優勢在于能夠對生產和服務系統進行系統規劃、設計、組織與評價,進行資源優化配置,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入融合,提高生產運行效率,是高效、優質、綠色生產的重要保證,因此該專業培養的人才將會成為各行業工作流程管理專家和領軍人才。
為培養機械電子工程領域國際一流工程人才,我院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工程與信息科學學院通力合作,開展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并于2014年開始招生。該專業全盤引入國際領先的“機電交融”“實踐為先”的專業課程體系,澳方教師承擔30%以上的專業課程,培養的學生將全面掌握機、電、控制和計算機技術,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機、電和計算機控制綜合領域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在多元文化環境下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院長簡介:李建勇:院長、教授、博導;在先進制造過程與系統、數控技術、智能工程與先進設計理論,以及機電系統控制及自動化等領域主持或參加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10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公開發表SCI和EI檢索論文30余篇,出版教材5部,國家專利3項;曾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多項教學成果獎,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佳作獎指導教師,主講本科生《自動控制原理》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