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国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男女之间的唏唏哩哩动态,现言很肉到处做


1.專業剖析

該專業包含工程力學和復合材料與工程兩個專業方向。其中,工程力學專業成立于1958年,是我國成立較早的工程力學專業之一,是當時我國工科力學學習前蘇聯的教學基地。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成立于2002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復合材料方向的本科專業和復合材料學科博士點之一。近60年來,該專業已為我國航空航天部門、國防系統、國民經濟各部門、各高校科研機構及大型企業培養了近3000名高級技術人才,是我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力學與先進復合材料研究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本專業強調理工結合、力學與材料為主的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發展國防、航天航空結構工程力學與先進復合材料領域的新理論和方法,開展航天航空與國防領域中服役環境下的先進材料與結構的工程力學研究。

本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天器結構振動與控制、飛行器結構強度與設計、能梯度材料設計、非線性動力學、深空探測、空間碎片防護、火箭、衛星、飛船系統關鍵技術、水下高速兵器設計、機械故障分析與診斷、微納米結構及力學性能分析與設計、結構振動主動控制、壓電/電磁材料力學性能分析、彈性與波動力學、計算力學、先進復合材料結構設計與分析、航天器超高溫熱防護系統及材料、超高溫C/C復合材料性能表征與優化、超高溫非燒蝕陶瓷基復合材料性能、超輕復合材料壓力容器設計與制備、輕質復合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柔性復合材料與結構、先進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智能材料與結構、多功能材料與結構等。

2.專業特色

本專業擁有先進的教學與科研平臺,建有國家工科力學教學基地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先進復合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固體與結構強度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復合材料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等。并與“宇航科學與技術”2011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大科學工程緊密結合促進專業建設與發展。全國首批設立的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首批力學博士點。所依托的力學學科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力學),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力學)全國第一名(與清華北大并列),也是工信部重點專業。

本專業具有鮮明的航天航空特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始終瞄準航天航空等工程的新需求和新發展,著重培養學生掌握力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并加強力學專業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加強解決航天航空工程、先進復合材料與結構等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致力于培養基礎扎實,技術過硬的高水平人才。

本專業強調理工結合、學科交叉,重視將力學與材料、物理、化學、機械等學科的結合,力學是基礎學科,力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其他眾多學科都有重要應用。教學過程中除注重傳統力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科交叉新結合點、新方法和新應用等新知識的教授與傳播。

3.培養目標

滿足國民經濟、國防和航空航天發展需要,培養一批掌握工程力學與先進復合材料的前沿發展,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力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材料與結構強度與設計專業知識;具備健全人格,良好的綜合素質、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具有對力學、結構及材料的結構與強度問題表達、建模和分析求解的能力;具有本專業必要的設計、計算、實驗等工程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初步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德智體全面協調發展、理工結合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具備可在航空航天、材料、機械、建筑、能源、動力、交通運輸以及國防等工程部門及研究單位從事結構與強度設計、力學性能分析、先進復合材料及結構的設計、制備、分析與評價等相關的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專門技術人才。

4.師資力量

專業師資隊伍力量雄厚,有兩院院士共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文虎教授、杜善義教授、陳予恕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杰才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孫毅教授。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杜善義院士、韓杰才院士、赫曉東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韓杰才教授、吳林志教授、冷勁松教授、梁軍教授、張幸紅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赫曉東教授、吳林志教授、孟松鶴教授、冷勁松教授、張幸紅教授、朱嘉琦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朱偉東教授等國內頂尖實力科研教學隊伍。其中孫毅教授先后擔任教育部基礎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韓杰才教授、赫曉東教授、孟松鶴教授為國家高新技術“863”專家組專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中國青年科技獎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15人, “優青”3人。擁有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獲得連續9年支持),教育部創新團隊、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科技部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國家級教學團隊各1個。本專業現有專職教師148人。其中正教授51人、副教授63人。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博士化率達到100%,并幾乎都有國外留學經歷,部分還有國外著名大學博士學位。師資隊伍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合理。

黃文虎,中國工程院院士。1949年畢業于浙江大學,1950年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1953年畢業留校。1981年被批準為首批一般力學博士生導師。曾任哈工大理論力學教研室副主任,圖書館副主任,工程數理軟科學系副主任,飛行器結構強度教研室主任,副校長,校長,研究生院院長。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人事部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成員,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力學組成員,黑龍江省科協名譽主席,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空學會名譽理事,《振動工程學報》副主編,《振動與沖擊》名譽主編,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兼職教授。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6項。發表論文150 余篇。主編大型工具書《振動與沖擊手冊》三卷250萬字,主編及編著《一般力學(動力學、振動與控制)最新進展》、《多柔性體系統動力學》、《設備故障診斷原理、技術及應用》。先后培養博士生50人及碩士生多人,已獲博士學位26人。

杜善義,中國工程院院士。力學和復合材料專家。196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院院長,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理事長。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專家咨詢組成員。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院長、副校長,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國際復合材料委員會執委,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受聘為《宇航學報》主編,《復合材料學報》名譽主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TA MACHANICA SOLIDA SIN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等期刊編委。

長期從事飛行器結構力學和復合材料的教學及科研工作。解決了熱防護材料與結構中的若干關鍵理論與技術問題,突破了材料超高溫力學性能測試、分析和表征技術,提出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非燒蝕”熱防護概念;在復合材料力學、細觀理論、隨機夾雜理論、壓電、鐵電等材料的多場耦合分析和力學性能預報方面做出貢獻;率先開展了特殊功能和智能復合材料研究;提出材料/設計/結構/評價一體化理論;在推廣先進復合材料應用和臨近空間飛行器基礎問題研究中做出了有成效的工作。重視和善于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20余人次獲國家級人才獎勵,團隊獲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防科技和教育部創新團隊資助;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和三等獎各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并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優秀教師和模范教師稱號。發表論文200余篇,撰寫了《復合材料細觀力學》、《智能材料系統及結構》等著作10部,已培養博士74名。

陳予恕,中國工程院院士。1963年畢業于前蘇聯科學院機械所,獲副博士學位。曾任天津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常委理事,1998年當選為俄羅斯應用科學院外籍院士,目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雙聘院士。40余年來完成了重要國家項目20余項,結合機械裝備的現代化設計研究,發展了非線性動力學理論,并應用于大型旋轉機械和振動機械的現代設計和故障治理技術,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和重大的經濟效益。為解決機械振動失穩難題創建了分岔理論方法,揭示了解的拓撲結構與系統參數間的聯系,發展了非線性振動學科,在國際上受到重視,被稱為C-L(陳-Longford)方法,獲國家2003年自然科學二等獎、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對旋轉機械運行中振動故障頻發的技術難題,在故障建模和機理分析中,突破了傳統線性方法,采用非線性分析技術,搞清故障發生的原因,治愈了七省市18臺大型火電機組的重大振動故障,獲經濟效益4.4億元;對國產4臺20萬千瓦勵磁機支撐系統進行非線性設計改造,使振動失穩的頑疾得到根治,獲教育部進步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2項。建立的共振篩非線性設計技術,用于我國最大的30平方米非線性共振篩研制,同比節能50%、篩分率高20%,獲2004年天津市進步一等獎。發表的論著收入SCI、EI共108篇。培養的58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已成為我國工程非線性動力學領域的科技骨干。

韓杰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1992年在哈工大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5年晉升為教授,1997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是總裝備部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成員、國家863-702主題專家組副組長、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材料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 part B:Engineering、復合材料學報等期刊編委,航空學報副主編。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他引5000余次。獲國家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3項。主要研究方向:超高溫防熱復合材料、復合材料性能表征與評價、光學晶體與薄膜材料。

赫曉東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1年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2年在哈工大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晉升為教授,1999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現任航天學院副院長。在輕質結構和熱防護材料方面取得了多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成功研制了國內首個金屬熱防護系統和國內首只復合材料壓力容器,并在某型號飛行器上成功應用,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2004年入選國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005年受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評為“首屆哈爾濱市自然科學學術界領軍人才”, 2012年受聘為“973”首席科學家,連續三屆分別擔任國家“863”航天航空領域和新材料領域專家組成員,擔任國防科工委“探月工程”運載系統論證專家組專家,中國復合材料學會榮譽理事,黑龍江省復合材料學會理事長。先后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Carbon》、《ActaMaterialli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0余篇,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被評為“教育部創新團隊”和“國家引智創新基地”。

孫毅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生。1989年在哈工大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89年-1991年赴法國電力公司研究與發展部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晉升為教授,1997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現任哈工大航天科學與力學系主任,國家工科力學基地負責人,教育部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力學學科大類專業教學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納米、損傷與斷裂力學,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課題等2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基金研究項目,有百余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先后獲得國家教學名師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黑龍江省青年科技獎、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寶鋼優秀教師獎、國防科工委優秀教師獎等獎勵與榮譽。

吳林志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63年生。1992年在哈工大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晉升為教授,1999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先后從事復合材料細觀力學、復合材料及其結構的設計/分析/評價一體化、功能梯度材料的斷裂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針對飛行器對先進復合材料及結構的需求,開展了超輕結構設計/制備/表征/評價研究。現承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國防基礎預研基金及“863”創新基金等。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基礎類一等獎一項、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和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七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共發表學術論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入140余篇。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力學組成員(2006-2009)、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擔任Acta Mechanica Sin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 and Lightweight Structures、固體力學學報、力學進展以及計算力學學報編委。

孟松鶴教授,博士生導師,1969年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7年在哈工大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01年晉升為教授,2004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現任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所長,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圍繞防熱材料與環境耦合的響應機理、模擬表征方法、材料性能測試與評價以及高溫強韌化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在試驗模擬方法、材料強韌化機制、在線信息捕獲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2004年獲“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2006年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07年被評為“黑龍江省模范教師”,“十五”、“十一五”國家863先進個人。是國家863專題專家,總裝預研專業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秘書組組長;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復合材料專業組組長,《復合材料學報》、《固體火箭技術》編委。

冷勁松教授,博士生導師,1968年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6年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2004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國Cranfield大學、英國Aston大學任博士后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涉及智能材料與結構、智能軟聚合物材料, 光纖傳感器, 可變形飛行器及微小型無人機、結構健康監測、結構振動主動控制及多功能納米復合材料等。應邀擔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國際雜志主編,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三個國際雜志副編輯。當選國際復合材料學會執委,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英國物理學會會士。

于開平教授,博士生導師。1968年生,198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2000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動力學與控制學科博士學位,先后赴俄羅斯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進修空間站設計關鍵技術,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運載火箭和航天器專業訪問學者。2006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支持。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學科“結構動力學”團隊責任教授,航天科學與力學系副主任、力學學科大類專業教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模態分析與試驗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總裝專家組成員,《力學與實踐》雜志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航天器結構動力學與振動控制、計算力學與軟件開發。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國家科技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俄國際合作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十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其中半數被SCI、EI檢索。主編工信部“十二五”規劃教材一部,黑龍江省精品課程負責人。

王榮國教授,博士生導師,1963年生。2002年在哈工大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03年晉升為教授,2004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副所長、力學學科大類專業教學委員會副主任。在超輕量化復合材料和復合材料自修復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所參與研制的復合材料壓力容器和貯箱成功應用到某型號裝備上,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國家“973”和“863”重大專項等10余項課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榮獲2010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擔任中國復合材料學會海洋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碳纖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黑龍江省復合材料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徐敏強教授,工學博士,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學科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所長,深空探測基礎研究中心主任,深空探測著陸與返回控制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主任,力學學科深空探測方向研究團隊責任教授。目前擔任 COSPAR 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故障診斷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局空間碎片減緩及應急合作專業技術組成員。目前主要從事航天器自主技術、航天器故障診斷技術、振動信號處理、機械設備故障診斷、空間碎片演化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6項。發表文章120余篇,其中SCI 檢索 30余篇、EI檢索80余篇。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科工委基礎研究等科研項目。

譚惠豐教授,博士生導師,1969年生。1997年3月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復合材料專業博士學位,2003年評為教授,2004年評為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柔性復合材料制備與性能表征、大型空間展開結構設計與仿真、臨近空間飛艇蒙皮材料開發和結構分析等方向。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專項、預研和863項目8項, 近五年發表四檢論文60 余篇,授權專利10 項,省部級獎勵3項。擔任黑龍江省復合材料學會秘書長和哈爾濱市科協常委等職。

周振功教授,博士生導師,1963年生,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2年9月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于著名力學專家王鐸教授。1992年10月至1994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力學所博士后流動站工作。1999年評為教授。長期從事復合材料力學、壓電材料力學性能分析、電磁材料失效性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2003年和2007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自然科學類)一等獎兩項,2002年和2006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和國防預研項目,在國際國內刊物和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30篇(第一作者90余篇),其中SCI收錄100余篇(第一作者80余篇),EI收錄100余篇(第一作者70余篇),論文被他人SCI論文引用達200余次,其中一篇文章(Int. J. SolidsStruct., 2004,41:4407-4422.)Most Cited Articles獎(2004年度至2008年度)。

胡恒山教授,物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航天科學與力學系教授委員會主任,力學學科航天學院材料力學與彈性動力學團隊責任教授。哈工大首批研究生精品課程彈性動力學負責人和國家精品資源課程材料力學哈工大負責人。以地球物理和資源勘探為背景,從事固體的力學與聲學研究,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在國際上最早理論模擬了震電測井理論全波,并基于地震動電效應解釋了同震電磁場,在國際期刊重要期刊JMPS、JGR、GJI、JASA 等上發表論文30多篇,是中國聲學學會檢測聲學分會委員、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電磁專業委員會委員。培養的研究生曾獲省優秀碩士論文獎和國際權威期刊Geophys. J.Int. 優秀作者獎,是黑龍江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曹登慶教授,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飛行器動力學與振動控制團隊責任教授、“動力學與控制”學科教授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動力學與振動控制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非線性振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動力學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振動與沖擊》雜志編委。主要從事航天器、近空間飛行器、航空發動機等復雜機構與結構的非線性耦合動力學與振動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1996年、1999年兩次赴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工程系進行合作研究;2000年至2006年與英國Lancaster大學物理系Robin W Tucker教授合作從事細長結構非線性動力學建模、仿真及其應用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國防973、國防預研等多項科研課題。在國內外期刊雜志以及國際國內會議上發表論文260余篇,SCI、EI收錄120余篇次。

王聰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書記、副所長,力學學科水下高速航行體動力學團隊責任教授。《兵工學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編委,國防科工局國防基礎科研應用力學組專家,兵工學會應用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航天大型柔性結構動力學、振動與控制,運動體多相流動力學,水下發射技術等。主持或承擔國防基礎科研重點/一般項目、國防973項目子項、航天科技創新基金以及航天領域基礎與預先研究項目等科研項目30余項,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參編專著一部,獲授權專利10余項。

5.課程體系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更系統,更扎實的數學、力學基礎,更強的理論分析、數值計算與實驗能力。與國內兄弟院校同類專業相比,有鮮明的航天、航空特色和優勢。

學生主要學習五大系列課程:力學系列、復合材料系列、航空宇航系列、電工電子及計算機系列、機械設計系列課程。

6.特色課程

專業具有鮮明的航天背景和特色,主要體現在:(1)所開設的課程包含多種航天及國防特色課程;(2)學生的實習和課外創新活動基地多以航天院所為依托;(3)學生所從事的科研項目多具備航天應用背景;(4)大三導師制和多種創新訓練課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材料力學和理論力學都先后于2003年和2004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其中材料力學是第一批(僅有清華大學和哈工大兩校)國家精品課程。哈工大理論力學教研組編寫的《理論力學》教材是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力學教材之一,先后再版7次,被200多所院校采用。《結構動力學》與《彈性力學》兩門主干專業課程獲得黑龍江省精品課程稱號。

7.科研實踐

擁有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等多個國家級基礎教學平臺。

近五年科研項目近百項,其中包括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重大專項工程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充足,年均科研經費近億元。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對高新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及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8.國際交流

專業學者與國外大學和研究機構有較為廣泛的合作,提供了方便的留學渠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參與學校的各類國際交流和申請留學項目。本專業與美國西北大學、佐治亞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MIT、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新布倫茲維克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等建立了學術交流和互訪,聘請上述學校有關教授為本專業兼職教授和博導,每年定期來本專業進行授課和學術交流。近5年來,本專業已通過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陸續派出21名博士研究生到美國東北大學、哈佛大學、西北大學、耶魯大學、MIT、密蘇里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伊利諾伊香檳分校、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進行了學術交流。在這些合作的基礎上,學生畢業后還有更多機會出國繼續深造和繼續研究工作。實驗室與多個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簽署合作開發協議,與美國約翰迪爾公司合作建立校園工作坊,為學生量身打造最為真實的就業指導平臺。

9.畢業去向

與一般工程專業比較,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更系統,更扎實的數學、力學基礎,更強的理論分析、數值計算與實驗能力。與國內兄弟院校同類專業相比,有鮮明的航天、航空特色和優勢。學生繼續深造讀研能力強,機會多。近幾年學生畢業后有80%以上可保送、考取碩士研究生,并有碩博連讀,直接攻博等機會。直接就業的學生大都到國內一線城市的工程設計與研究院從事結構總體設計、結構強度與剛度計算、工程軟件設計與開發、力學環境實驗分析、復合材料設計與研發等工作。通過對近十年來工程力學及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分析,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鮮明的航空、航天特色

專業具有鮮明的航天背景和特色,與國家重大工程和需求結合緊密,專業課程建設與學生培養,始終堅持需求牽引和提高實踐能力為導向,主要體現在:(1)所開設的課程包含多種航天及國防特色課程;(2)學生的實習和課外創新活動基地多以航天院所為依托;(3)學生所從事的科研項目多具備航天應用背景;(4)大三導師制和多種創新訓練課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和實踐能力;(5)重視并培養學生用力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航天工程、新材料與新結構等實際應用中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所以本專業的畢業生在系統內有很好的口碑,就業呈現出明顯的航空航天特色。少量參與就業的本科生幾乎全部去了這些部門,如中國商飛、航天四院、七院、九院、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就業的應屆碩士研究生中幾乎一半進了航空、航天系統,如上飛、沈飛、哈飛;航天五院、二院、三院三部、33所、一院一部、一院703、四院、七院、八院、九院、中科院下屬各院所等。可以說,航天、航空系統是本專業最大的就業基地。不過近兩年的就業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博士畢業后進入到這些部門,隨著就業門檻的提高,今后博士畢業生將會是這些部門的主流。

(2)濃厚的科研特色

由于本專業的畢業生具備非常扎實的數學、力學基礎,具備很強的理論分析、數值計算與實驗能力,因此學生的就業也體現出很強的科研特色。直讀博士機會多,出國機會多是本專業的一個顯著優勢,因此學生的學術水平較高,畢業后在各高校、科研院所和出國從事科研工作的比列很高。近十年以來,近一半的博士畢業生分布在國內的各大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如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燕山大學、華僑大學、中科院力學所、水聲所等。很多博士畢業后去了國外著名大學如美國西北大學、哈佛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

(3)顯著的民用特色

由于本專業的畢業生具備扎實的數學、力學基礎,具備很強的理論分析與數值計算能力,因此普遍受到很多對結構、強度分析有需求的部門,如中廣核、中建、中國地震局、北車、南車、廣汽、上汽、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安世亞太、Autodesk、中海油所親睞。從近十年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大約四分之一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選擇在這些部門就業。

10.知名校友

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院士,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兼國際事業部首席執行官高群耀。


溫馨提示:本欄目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內容僅供初步參考,倘若涉及您的重大決策,建議查看官方網站或其它權威渠道。投訴


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2021年)

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 (2021年) 序號 門類 專業類
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2021年)

2021年新增本科專業出爐 高校新增的熱門專業有哪些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經申報、公示
2021年新增本科專業出爐 高校新增的熱門專業有哪些

必看!收入最高的3類專業 你報了嗎?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了2018年平均工資主要數據,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
必看!收入最高的3類專業 你報了嗎?

悶頭讀書十來年 專業到底該咋選

  Q:選擇大學專業時,權衡哪些維度的信息對未來發展比較好?   A:最重要的是你要
悶頭讀書十來年 專業到底該咋選

這個專業再紅上幾十年不奇怪

6月19日,廣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網絡工程學院教授陳建二受《5分鐘名師教你報專業》欄目
這個專業再紅上幾十年不奇怪

2020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

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國際性高等教育研究組織Quacquarel
2020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

這9類專業最適合女生報考(附點評)

1.經濟學類: 包括金融學、財政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與證券、會計學、經濟學等
這9類專業最適合女生報考(附點評)

高考同學注意:要報志愿,高校排行榜咋參考

在近年的填報志愿中,大家都喜歡談排名,各種排名大行其道,讓人眼花繚亂,卻不知到底
高考同學注意:要報志愿,高校排行榜咋參考

高考填報志愿女生高薪專業盤點

高考填報志愿女生高薪專業盤點 高考填報志愿成為考生和家長的頭等大事,上大學讀哪一
高考填報志愿女生高薪專業盤點

學醫是理科生的專利?這3大醫學專業,文科生報考有優勢

大學專業總是和畢業就業聯系在一起的,雖然從選擇到畢業中間隔了四年的時間,但是在我
學醫是理科生的專利?這3大醫學專業,文科生報考有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峨眉山市| 新乐市| 蓝山县| 太湖县| 石泉县| 项城市| 九江市| 福鼎市| 阳曲县| 赤水市| 龙井市| 凤翔县| 万州区| 小金县| 富阳市| 重庆市| 共和县| 邹平县| 竹山县| 永仁县| 晋州市| 顺义区| 垣曲县| 乾安县| 青岛市| 蚌埠市| 凌源市| 常州市| 长岭县| 乾安县| 塘沽区| 定襄县| 乐东| 常山县| 洛宁县| 利川市| 理塘县| 自贡市| 简阳市|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