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全額獎學金計劃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紀30 年代中國第一所國立上海商學院的經濟研究室。新中國成立后,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設立政治經濟學教研室。1980 年9 月,復校后的上海財經學院成立經濟學系。2000 年4 月,經濟學院正式成立。學院追求卓越,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經濟學科,服務國家急需,自2004年以來進行全方位經濟學教育改革,成效卓然,引起國內外經濟學界廣泛關注,已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最優秀的經濟學院之一。現任院長為首批國家“-”特聘專家、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國德州A&M大學Alfred F. Chalk講席教授田國強。
經濟學院設有本科經濟學專業,分設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簡稱“基地”)、數理經濟實驗班、數量經濟、世界經濟、勞動經濟等5個專業方向。學院采取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參照世界一流大學經濟學專業,大力推行全英文教學、培養開拓國際視野,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出國學習交流機會。2007年,上財“基地”被列入教育部首批“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教育改革載體“經濟學創新平臺”作為首創入選首批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理論經濟學入選上海市首批高峰學科(Ⅱ類)。
經濟學院擁有國際水平的一流師資隊伍,截至2016年3月,學院共有全職教研人員89人,特聘教授16人。全職教師中,教授20人,副教授41人;具有海外博士學位的教師共66位,是近些年從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引進的博士。自2005年以來,學院教師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國際頂尖和著名期刊發表論文200多篇,率先實現在5大國際頂尖經濟學期刊均有論文發表的“大滿貫” ,無論是在發文質量還是數量遙遙領先國內任何高校的經濟學院系,教育部國際A類期刊排名第一,蒂爾堡大學全球經濟學研究機構排名位居大中華第1、亞洲第6、世界第61。
經濟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享有較高的聲譽,畢業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高的應用能力,廣受國內外高校、政府機關和跨國公司及企業的青睞。近年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都在95%以上,考研和出國比例在41.61%左右,除繼續留在本校攻讀研究生外,也有不少學生進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繼續深造。2015年,在學院161名本科畢業生中,有33名學生赴哥倫比亞大學、波士頓大學、紐約大學等海外知名大學留學深造;有20名學生獲得保送直升資格;直接就業的同學去向主要是銀行、證券、咨詢等金融機構和服務行業,包括花旗銀行、四大國有銀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除9名學生堅持繼續申請出國和考研外,其他學生全部就業。學院本科生總體就業率為95.65%,主要畢業去向為升學(41.61%)和就職于金融機構(22.98%)。
具體方案
中國正處于向現代成熟市場經濟轉型及向世界政治經濟大國向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所面臨的競爭包括資源競爭、人才競爭、制度競爭和話語權競爭,其中話語權包括國際學術話語權,中國必須在經濟學的原創性、基礎性研究方面作出貢獻,同時服務國家急需,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這樣,不僅需要大量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也對經濟學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及其學科發展提出了新的重大需求。經濟學同時也是重要的基礎學科,為工商管理、會計、金融等應用學科提供基礎的理論支撐,要實現原始創新就必須具備牢固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和定量分析方法。
這些需求上的重大轉變和經濟學的學科特點不僅要求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經過周期較長的嚴格訓練,同時也對生源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能更好培養出能夠經世濟國的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為延攬吸引精英生源進入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進行學習,培養現代成熟市場經濟急需的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上海宏伊集團董事長鄭育健先生于2016年特在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設立“鄭育健全額獎學金”,以全額獎學金的方式支持優秀本科生“心無旁騖”地在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完成四年本科學習,為國家培養能夠經世濟國的棟梁之材。
計劃方案:在2016級本科生的招生中,設立“鄭育健全額獎學金”。標準為每人每年4萬元,資助4年,共計16萬元,可完成全部本科期間的學習。資助名額為4人。
申請條件:達到2016年各省(市、區)高考前50名。如果沒有招錄到前50名的學生,此筆獎學金將轉到下一年度繼續使用。同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獎助廣東潮汕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