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法學院 專業解讀
院長寄語
親愛的考生同學,如果你們真正有志于在我們國家、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舒展你個人的理想。我想,以下四點理由也許能讓你們相信,報考重慶大學法學院會是你們最佳的選擇之一。
一、法治是現代文明的基本象征之一,黨的“十八大”將依法治國提到了“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意味著我們的國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質法律人才,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必將越來越多地走向我國國家治國理政的重要崗位。越來越多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開始具有法學背景這一事實說明,學習法學應該能給各位融個人理想于社會發展之中的考生提供更多的機會。
二、重慶是一個不止一次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城市,重慶人愛憎分明,能而不爭,勤而不貪的性格,也許能比其他地方為高素質法律人的成長提供更為適宜的人文背景。
三、重慶大學是重慶地區唯一一所同時進入國家“211”、“985”系列的綜合性大學,目前正在教育部、重慶市的傾力支持下努力建設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與不同學科高素質的學生、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僅有高素質法學人才培養的理想環境,“211”、“985”高校的背景也可以為同學們走向社會提供更高的平臺。
四、1945年成立,2002年重建的重慶大學法學院,不僅是清華大學著名法學家許章潤先生筆下那所“中國西邊最美的法學院”,也是近年來中國發展最快的法學院之一。在2007年發布的《中國大學學科排行榜》(武書連)中,我們僅排名第75名,到2012年,我們已經躍升到了第19名,在西部綜合性大學的法學院中排名第一。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2012年)學科評估中,我們也從2009年的第19名提升到了第17名。目前,我們成為全國法學院中,少數同時擁有國家法學一級博士授權點、法學一級博士后流動站、國家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校外實習基地的單位。我院學生在杰塞普等國際知名大賽中屢奪佳績,我院學生與基辛格等國際著名人物的交流中展露風采,我院學生被團中央號召為學習榜樣,我院學生成為“十大感動重慶人物”,我院有全校最佳社團,也是唯一有學生同時進入重慶大學“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前五名的學院……..。
“一切為了滿足學生成才需要”是我們取得進步的動力,是否也應該成為你們報考重慶大學法學院的理由呢?
——法學院院長 陳忠林
學院介紹
辦學歷史:重慶大學法學院成立于1945年,先后由翟晉夫先生、羅志如教授、潘大逵教授任院長,王鐵崖先生等著名學者曾在本院任教。1952年國家調整高等教育結構與布局,學院被調往其他學校。1995年法學本科恢復招生,2002年6月16日重慶大學法學院正式掛牌恢復成立。目前,學院已積聚了較為雄厚的實力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并薈萃了一批法學界具有較大影響的專家、學者,逐漸成為國內具有廣泛影響,享有良好聲譽的法學教育與研究基地。
師資力量:學院現有教職工56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0人,80%以上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巴渝學者1人,近30人次擔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委、全國性一級或二級學會副會長、省部級以上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專家顧問等職務。
學科體系:學院具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授予權,設有8個法學博士招生專業、10個法學碩士招生專業及一個法律碩士點。同時,設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和一個法學本科專業。法學學科為重慶大學“985”工程單列學科,是西部唯一“211”工程單獨立項的法學學科。在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國高校法學學科評估排名中,重慶大學法學學科名列第17位。在2011中國大學研究生院法學二級學科排名(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中,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科獲得社會認同,位列全國第1名。法學本科專業被評為“重慶市特色專業”,法學一級學科被評定為重慶市重點學科。目前,全院共有在校本科生700余人,碩士生和博士生1000余人。
研究平臺:學院已經建成全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教育部“法學教育實踐基地”、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部環境資源法制建設研究中心、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學科研究基地——欠發達地區經濟法制與政府治理研發中心以及重慶大學法律援助中心等。
人才培養:以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和法律援助中心平臺為依托,學院將遴選優秀法學本科學生進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培養其成為應用型、復合型精英專門人才;引導本科生參與實踐基地建設,觀摩與學習法院、檢察院及律師業法律案例的庭審實踐,提高能動司法的能力;指導本科生參與研究基地的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研究,培養其科研思維和能力;通過法律援助中心開展法律宣傳、進社區活動、法律咨詢、案例指導等工作,提高本科生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專業介紹
法學專業
專業實力
學院2011年建成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且法學一級學科被評定為重慶市重點學科。學院在50余名教師中,有教授19人(博士生導師22人)、副教授19人,80%以上教師具有博士學位,50%以上教師具有國外留學一年以上經歷。學院堅持“法古今圣賢修身養性,學中外智慧治國安邦”的辦學理念,注重對師生法學與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綜合素質的引導。為把學院建成我國西部重要的法學教育高地與法學交流中心,學院積極開展科研創新與教學改革,加強法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交叉與融合,已建成國家“985”工程研究基地、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和重點學科4個,3門課程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精品課程稱號。
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法學為學習對象,主要以我國的法律制度、法律現象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理論,具備法律思維能力,熟悉我國法律制度與規范,能夠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法律涵養、法律職業倫理等方面的素質,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干課程
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商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中國法制史學、知識產權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等。
專業的學習過程可能遇到的挑戰
法學專業包括諸多法律課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理論深邃、實踐性強,許多法律概念相近、易混淆不易區分,學習起來確實有一定的困難,要求學生有較好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因本專業課程較多,學習負擔相對較重,且有較多的實踐課程,要求學生有較好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培養特色
學校積極進行專業教學教育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通過法學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內在資質和價值追求,建立和實施與時代需求一致的、正確的法學教育觀,以培養追求法律公正理念的法律人品質為核心,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創新實踐都卓有成效。
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高端法學論壇、法學沙龍、學術講座、小組案例分析、雙語教學等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提升,在提升中成才。
素質培養多管齊下、全面升級。真實庭審進校園、專業實習實踐、法律直通車、法律援助小分隊等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切身體會法律學習的魅力與價值。
與時代接軌,與精英并進。首批入選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模塊化課程選擇,長江學者、法治風云人物親自指導教學,外聘教授獨家授課,多次成功舉辦高端法學論壇等,都讓學生能與名師面對面,時刻把握法學最前沿問題。
就業與深造
學生就業方向廣闊,深造途徑多樣。在當前深化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背景下,我國對法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學生就業除了傳統的公檢法司等司法機關,還在政府機關、企業、律師事務所有廣泛就業,特別是在目前薪酬待遇較高的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有良好的就業渠道和前景。學生深造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內外推免保研,人數一般在應屆學生總人數的15%左右,加上考取研究生的學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學生人數一般會超過應屆學生總人數的30%。學生校外保研及考取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全國知名大學。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出國留學深造,學校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建立有合作關系,可為學生海外留學深造提供幫助。此外,學校與大陸地區的西南政法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臺灣地區的臺灣大學、中正大學等高校簽訂有互派交流生協議,為學生的校外交流搭建了良好平臺。
綜合能力培養
走出課堂,法學院的課外活動也是大學生活中最精彩、最不可缺的一部分。
法學院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人入勝。國際法模擬法庭辯論賽(JESSUP)里親歷華盛頓的不可替代;模擬環境法庭大賽中領略環境法律的無盡魅力;“三下鄉”活動里寫下“志愿者”的含義;法學院迎新晚會上展現青春的活力;法律援助中心的咨詢桌前體悟法律從業者的神圣;模擬法庭上親自敲響法槌將法治推進!
重慶大學數量眾多的社團活動也是學生學業之余的調節。重慶大學新生辯論賽、重慶大學“虎溪杯”足球賽、“贏在重大”班級風采展示賽、“人生規劃”演講比賽、“越野尋蹤”大型素質拓展比賽及各類冬令營、夏令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訓練營”等僅僅是重慶大學近五百個學生社團令人眼花繚亂的課外活動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學生們還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申請加入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慶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創青春”大賽等各類課外創新實踐項目。